IT宅男,移动/互联网产品经理,初为人父,想给女儿更精彩的世界,目前正在捣鼓一些东西.......
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!
产品经理爸爸,给孩子做产品!把产品当孩子!

产品日记,随便写写

"产品的功能指向了用户的痛点,产品的人文内涵指向我们的情感,在体验经济时代,产品本身只是道具,独特和愉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”

这是一段我不知道哪里抄来的字段,但瞬间让我联想起一本关于“黄金圈”理论的书,书中举例说明了苹果的产品为什么能让“果粉”通宵露宿街头,排队等iPhone发布,为什么马丁路德金在那个通信落后的年代,能召集几十万人来听他演讲。

在产品经理的眼里,世间万物都可看成产品,产品经理孜孜不倦在对产品进行定义,力求只用一句话告诉别人:这是什么、它能干什么、它有什么优点等等。

但其实最近我越来越深刻的觉得:如果你只用客观理性的手段和人沟通,你和他人的联系或者关系,也只能停留在客观和理性的层面。身在职场,我们会下意识的把周围的人划分为两类:同事、朋友。同事是共事的人,有些人即是同事也是朋友,有些人只是同事,为什么?如果你列一个清单,看看原因,十有八九是情感层面的,朋友之间话能说到一块去,比较默契什么的,大概也是这个意思。

这和产品有什么关系?产品是产品经理和市场交流的工具,发布一款产品到市场上去,像是产品团队在对市场发出“求关注求包养”的信息,你可以告诉市场:我这个产品是什么,能干什么。但切中需求要害,只是敲门砖,要引起共鸣,仅仅靠这些理性的功能还不够。这个共鸣是对产品背后价值观的认同,反过来是通过产品找到相同价值观的人,那产品变成用户价值观的体现和证据,用户就会自发来支持产品,包容产品的不完美,甚至义务的维护你的产品,最后,产品的共鸣沉淀为品牌,形成一个即抽象--无法一句话说清楚,但又具象--“你存在~我深深的脑海里”的东西。

简而言之:产品形成品牌,品牌促进产品的良性循环。

最近总能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广告,比如:百雀羚气韵广告。虽然请了高端大气的莫文蔚来拍,但百雀羚的形象已经深深埋在脑海里了,为什么不重新起一个牌子呢?也许产品本身已经能够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,但需求解决方案如此过剩的今天,仅靠需求满足是不够的。

当然,也有让我眼前一亮的东西,那就是下面这个红酒的文案:

--------------------我是分割线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三毫米, 
瓶壁外面到里面的距离。 

不是每颗葡萄, 
都有资格踏上这三毫米的旅程。 
它必是葡园中的贵族; 
占据区区几平方公里的沙砾土地; 
坡地的方位像为它精心计量过, 
刚好能迎上远道而来的季风。 
它小时候,没遇到一场霜冻和冷雨; 
旺盛的青春期,碰上十几年最好的太阳; 
临近成熟,没有雨水冲淡它酝酿已久的糖份; 
甚至山雀也从未打它的主意。 
摘了三十五年葡萄的老工人, 
耐心地等到糖粉和酸度完全平衡的一刻 
才把它摘下; 
酒庄里最德高望重的酿酒师, 
每个环节都要亲手控制,小心翼翼。 
而现在,一切光环都被隔绝在外。 
黑暗、潮湿的地窖里, 
葡萄要完成最后三毫米的推进。 
天堂并非遥不可及,再走 
十年而已。 

--------------------我是分割线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有人和我说,你这就是忽悠和包装嘛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其实,我想说,每个人都不是傻子,不是你想忽悠就能忽悠的,你的每一个细节,每一个颜色,都在传递你的理念,差的也许只不过是最后那一段“结案陈词”,画蛇添足固然没有意义,但如果能锦上添花,甚至画龙点睛,为什么不去做一下呢?

评论

© 产品经理爸爸 | Powered by LOFTER